乐观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积极认知倾向,属于个体的信仰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掀起了乐观主义研究热潮,旨在研究人类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关注人类的幸福和发展。
目前有两种方法可以解释乐观的心理机制。一是性格取向的大乐观,二是诠释风格取向的小乐观。大乐观强调乐观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小乐观则强调乐观解释风格的认知功能。一般来说,性格乐观主义侧重于个体对未来事件的总体预期,而乐观解释风格取向则侧重于对当前和过去事件的归因解释。只有实现两种研究方向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从时间维度审视乐观主义对个体生命的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斯指出,乐观是追求生命意义和幸福的法宝。乐观的心态可以帮助个人以更客观的角度看待生活,面对现实生活,从而获得解脱和超越。从乐观的个体价值观来看,坚持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乐观的品质有利于个人健康。首先,乐观可以在人们迷茫时提供力量和支持,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一些学者发现,乐观者的平均寿命比悲观者长19%。其次,乐观者往往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事业成功和婚姻满意度。第三,乐观情绪在个体追求、感知和体验幸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大量研究表明,乐观者采取更多“以问题为中心”的策略和情绪调节方法,可以促进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其次,乐观的心态有利于社会发展。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乐观主义已被证明是政治、教育、商业等诸多方面的有益思想。当代社会所表现出的消极悲观心理氛围,迫切呼唤乐观情绪的改善。 20世纪,人类社会物质“饱和”与精神“空虚”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了生命意义的危机。无数的矛盾心理始终伴随着生活的世界,很多人陷入精神孤独、情感焦虑、失去意义等心理冲突之中,无法自拔。单纯依靠经济、科技的发展是不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的。因此,我们必须从新的观念出发,提高人类乐观意识的品质,来解决人们身心的各种痛苦。
乐观和悲观是矛盾的实体。盲目的乐观可能会在一瞬间变成悲观。乐观和悲观在面对简单和困难的任务时有不同的价值观。乐观能否促进健康,关键取决于对危机源刺激的过程判断。在相对轻松的任务中,乐观者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可以有效保证问题的快速解决,从而消除压力和刺激的来源,有利于身心状态的调整。在困难的任务情况下,悲观主义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失望中放弃或许比在失望中坚持更有价值。因为选择放弃可以在短时间内减轻心理压力源带来的压力,这可能对身体健康起到保护作用。
乐观可以通过教育形成,悲观的人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变成乐观的人。宾夕法尼亚州曾经开展过一项旨在提高中小学生乐观情绪的培训计划。参加该项目的儿童在训练后的抑郁症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仍然比对照组有更好的心理状态,并且更有能力应对生活压力和危机。虽然乐观是与生俱来的,但事实证明,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更加乐观。改变过时的信念,接受那些痛苦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客观的角度看待生活,清醒、理性地面对现实生活,从而获得解脱和超越。
目前国外流行的乐观心态训练项目主要由认知训练和行为训练两部分组成。认知训练主要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分析情绪变化情况;二是从解释风格三个维度对信念进行分析;三是寻找情绪变化情况的其他可能解释并评估其依据;四是应对思想思想上的悲观争论。行为训练包括放松与应对技巧训练、社交技巧训练、谈判技巧训练、解决问题训练等。实践证明,认知训练可以培养孩子解决曾经被认为无法克服的问题的信心,而行为训练则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应对技巧,减少无助、失望、抑郁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的乐观主义研究并不主张盲目乐观,而是主张基于个体对危机源刺激的客观评估的有限的、现实的乐观主义。它能够赋予个体独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帮助个体在乐观与现实之间找到心理和谐与平衡的支点。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iheqi168.cn/html/tiyuwenda/9118.html